江蘇 | 陳樹華           不對等的話語權導致教育系統矛盾不斷。   作為一塊理應為人所景仰的凈土——學校,一再被推到負面輿論的風口浪尖,全社會對學校和教育也失去了傳統的敬畏之心,而學校和教育自身也的確滋長出種種“樹瘤”。“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于是,作為存在著多重主體的教育系統內部,學生、教師、家長應該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同一條陣線上的戰友。但是近些年來內訌不斷,觸目驚心,某些披露出來的事件,無道義無底線,令人嘆為觀止。   俗話說禍起蕭墻,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其根源其實都在教育內部。       今天看到一則“雙減”背景下的冷笑話:昨天晚上,我和孩子解釋說:秋季可能就沒有課外輔導班了,所有的輔導都由爸爸親自上陣。我兒子徹底崩潰了,哭著喊著非要上輔導班,他的意思是:課外輔導班雖然多,但老師不罵人。爸爸不光會罵,還會打人,而且根本沒有下課時間,更重要的是就算爸爸好多東西不會,也不會承認!   這段文字,將教育系統內部的矛盾根源揭示了出來:對話缺失,主體雙方的話語權不對等。平等話語權下的對話是可以釋放負面情緒、淡化矛盾沖突的。   但是,當家長頤指氣使的時候,學生只能逆來順受;當家長“一言堂”的時候,學生也只能委屈求全,至多求個兩害相權取其輕。   在學習方面,可能有家長未必懂得多少,但其絕對“制空”的話語權,將學生的話語權降維打壓。所有負面情緒和矛盾沖突被掩蓋,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星星之火一旦燎原,內訌和悲劇自然不可避免。   在教育系統內部,不僅家長與學生之間存在著話語權的不對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教師與家長之間,在領導與群眾之間,在上級部門與學校之間,都存在著話語權不對等現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比如,教師與家長之間,教師相對強勢的話語權也絕對碾壓著家長。尤其在城市,越是優秀的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不對等的話語權表現得越明顯。很多教師有訓斥家長的不良作風。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早令家長與社會為之側目。   撇開這種類似于“軍閥”的作風,其它一系列且越來越多的跟學習有關無關的諸多任務的布置,也是一邊倒的,家長只有無條件接受并積極配合完成的份兒,就像學校和教師從領導處接受這些任務一樣,根本沒有表示異議哪怕質詢的話語權。   這種缺失對等話語權的背景之下的一切,都會堆疊成對話雙方尤其相對弱勢一方的負面情緒。   這些年來,家校矛盾沖突中,似乎總是家長在“挑事兒”,但其背后到底發生過什么?發生了什么?他對學校和教師的不滿情緒又是如何積累起來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導火索?要想治標又治本,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追索。       沒有刨根問底的執著,就不可能挖掘得到事情的本源,追溯不到源頭,無論是黃河之禍還是淮河之患,都無法治理。   再比如,從中小學生到大學生到研究生,這些年來,都有沖動走上極端的。追問一下這些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我們不難發現,家長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話語權不對等導致學生的負面情緒長期累積而無法釋解,直到“手機”“考分”“批評”等等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悲劇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法庭講證據,不重推理,它不會去推測背后還有哪些相關因素。但是,我們教育,必須撿起邏輯推理這只武器,撥開籠罩在一樁樁事件表面的迷霧,找出“真兇”,化解毒素。法律懲惡揚善,教育治病救人。不同領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邏輯。   基于如上思考,我覺得,只有崇尚民主,推動話語平權,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今的教育亂象,實現教育健康和諧的發展。   因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所以和諧的教育生態,其核心必然是人的和諧,而人的和諧必須基于民主和平等。經濟、政治、文化,包括職業、職位等方面的平等,目前無法完全實現,但是,基于人民民主政體的共和國,首先能夠實現的是人民話語權的平等。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教育系統中的教師、學生和家長概莫能外。而社會關系的建立、維系與鞏固,依靠的是對話,沒有對話就沒有關系的建立,遑論維系與鞏固。對話這一行為可以指向和諧,也可以指向矛盾,關鍵就看對話雙方能否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善解人意,換位思考,求同存異,顧全大局。   人與人的關系微妙而脆弱,兄弟不可謂不親,同學不可謂不洽,同室不可謂不密,但是,兄弟鬩墻,同學反目,同室操戈……比比皆是。可能正是因為相互間某種微不足道的齟齬,便反目而成仇讎。   這所謂的“微不足道”,可能正是不對等的話語權所致。對話雙方未必有明確的“不對等”“不平等”的強烈感覺或概念認知,但是,隱約而又事實存在的不對等話語權就成為關系裂隙的肇始。嗣后,可能因為不知覺而加大了裂隙,最終導致關系破裂而不可收拾。       當下教育系統內部的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干群關系,都有些緊張,雖然沒有到劍拔弩張的地步,但也搞得比較僵持。缺乏潤滑油的關系必然生澀,這就導致沖突、舉報,沒底線的事件,接踵而來,令人唏噓。如何實現話語平權,改善關系,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呢?     第一,加強溝通,改善關系       燈不撥不亮,話不說不明。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個學生、每個家長、每個教師,甚至每個領導,都有他們各自的難言之隱,成為他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障礙。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的需求也因此千差萬別,哪怕只是大同小異,也不能輕忽了這“小異”的解構力。   即便只不過是一年級娃娃的小豆豆,也跟小林校長一下子傾訴了四個小時的心里話,作為經歷更豐富的高年級學生、家長和教師,其內心的豐沛,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當家長無視了學生“這本書”時,當教師無視了家長“這本書”時,當領導無視了群眾“這本書”時,裂紋便出現了。   所謂的“代溝”差,所謂的“維度”差,就是這種裂紋。   在功利的時代,家長與學生、教師與家長、領導與群眾的關系被簡化成學習或工作任務的授受。簡化了什么?簡化了征詢對方愿意的流程,直接剝奪了對方的話語權。   簡便算法是算術法的進化,簡化流程卻是民主制的退化。強勢方布置任務,弱勢方接受任務,前者二話不說下達任務,后者忍氣吞聲完成任務。如果是職責范圍內的也就罷了,這是各自必須承擔的責任,所謂責無旁貸。   但是,家長在教師布置的作業之余額外給孩子增加刷題量,教師布置給家長、校長布置給教師大量的跟教育教學弱相關甚至不相關的任務……且多是強制性的,連質疑與質詢的話語都不允許。   “照做,別說話!”就像孟子筆下的授“嗟來之食”的施者,甚至更惡劣。   這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同樣存在,如何改善?解鈴還須系鈴人,系鈴人往往就是對話中的強勢方,強勢方必須放下身段,與弱勢方平等相處,心靈溝通。   長期的一線工作,筆者發現,在師生這對關系中,主動示好的往往多是學生。比如每接一個新班,一般學生都會盡可能以最優的表現迎接新老師,以獲取新老師的好感。這就是“示好”。   “示好”是弱勢方謀取話語權的一種試探。這個時候是老師跟學生搞好關系的最佳時機,而跟學生處好關系的第一原則便是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盡可能多地跟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聲和真正需求。   比如著名的特級教師李鎮西老校長,他的職業生涯中跟上千學生有過單獨交流,這樣系列的教育舉措鑄造了他教育工作中的民主與愛心。他的學生在上大學、工作后與他保持密切聯絡的有很多,故去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先生也是如此。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教育才行云流水、水到而渠成。                 第二,相互尊重,達成共識       上文中,筆者就家長“找事兒”,初步探求了背后的原因,但并不是出于原諒家長的不當行為,更不是慫恿家長舉報教師、辱罵毆打教師。相反,無論是強勢方還是弱勢方,都應該無條件地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職業,存小異求大同,在當下的事務中達成真正的共識。比如: 教師與家長需要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我們的所有言行都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不是相反。   校長與教師需要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我們的所有措施都必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學校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領導與群眾需要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我們的所有思想行為都必須有利于事業的進步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相反。   我之所以一再強調“而不是相反”,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很多舉措都是逆規律而動的“反動”。   古人講:“成大功者,不謀于眾。”這句話是否存在偏頗,暫且不論。想要達成共識,必須目中有“眾”,心中有“眾”,從內心里尊重這個“眾”,這個“眾”,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弱勢群體”,對話中的“弱勢方”。   家長要“謀于”學生,教師要“謀于”家長,校長要“謀于”教師,領導要“謀于”群眾,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缺乏共識的事業走不遠,缺乏共識的“大功”成不了。建國以來,每一個“五年計劃”都是全國一心、上下同德的“共同愿景”,億萬人民奔向共同的方向,實現共同的目標,我們的祖國才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強大。   宏觀如此,微觀亦然。教育系統內部的“共識”客觀存在,卻并沒有成為學校、教師、家長包括學生的“共同愿景”即共識,一百只兔子拉車,不亂了套才怪。如何達成共識呢?   共識,需要雙方都能夠為對方著想,具有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否則不可能達成共識。這可以從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起。   他提出人類的需要有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且每一種需要都以前一種需要的實現為前提和基礎。   前一種需要沒有得到實現,后一種需要就得不到完美實現。而且5種需要都得到實現的人,才是一個得到完善發展的人或者說一個完美的人。他會更加懂得尊重他人,更樂于奉獻和犧牲。   根據該理論的論述,前三種需要的滿足,會造就一個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人,卻未必是一個利他的人。而尋求尊重的生命體卻必須具有奉獻精神。   每一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尊重與被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不懂得自尊的人,是不會尊重他人的;同樣,一個不尊重他人的人,也不會自我尊重。   一個既懂得自尊又尊重他人的人,就會進一步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必然地要與他人或集體達成共識,在“共同愿景”的浸潤中,開花散果。   家長尊重學生、尊重教師、尊重學校;   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領導;   校長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教師   ……   在這樣的教育生態中,還會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什么沖突不能消彌于無形,還會發生那么些沒底線的奇葩事件嗎?           第三,借力民調,完善制度       古人還講過:“集思廣益。”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智慧與力量總歸有限,抗日戰爭正是因為舉全國之力,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才打贏的嘛!在今天這個大數據時代,更便于也更需要借力民調,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完善政策與制度。 政策,我們要支持;制度,我們要服從。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因為各項政策,都是決策者集智囊之全力,竭試點之物力,在多方驗證其可行性、全面考證其實操性的基礎上,逐步并謹慎推出的。   它是某一階段的宏觀決策,是某一領域工作的指導方針,它理應成為我們的“共同愿景”,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是達成共識的。   只是對于一些尚未執行的政策或制度,尤其是民議頗多的,我們決策層還是應該更加慎重。在充分尊重專家、智囊意見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民調的方式向普通民眾征詢意見與建議。一旦普通民眾的話語權得到尊重,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講政策守制度。   教育系統內有很多政策與制度似乎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在執行上,如何實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完美統一,如何兼顧各方主體法律所賦予的權利,這是最需要研究探索的。       比如今年暑期反響最大的延時服務問題,干群沒達成共識,家長與教師的意見基本不統一,父母與祖父母各執一詞,城鄉教師也莫衷一是,新老教師、一線與二線教師更是相左得很,吃瓜群眾也像墻頭草搖擺得歡……   在網絡新媒體上的“眾聲合唱”,也是各唱各的調,意見分歧很大。筆者作為一介旁觀者至多是淺嘗者,切身體會不多,無法作出適切的判斷。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包括學生,在延時服務上達不成共識,延時服務的效果不可能好在哪兒去,甚至會適得其反,成為教育系統內訌的又一個爆發點。   所以,我們的領導還需要走到群眾中去,多做一些民調,綜合各方意見,在具體措施、途徑、方式方法上,再進一步完善,將惠民工程做得恰到好處。 +10我喜歡

原創 縱橫生長   明天,是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   考研這個東西,只要你動了念頭,除非你考上了,否則你一輩子肯定不可能真正放得下。   每每想到它,你努力過、付出過,但是最后你放棄掉再去爭取一次的機會,你會在一個不知名的閑來無事的下午回想起來并沉默良久,為之動容,甚至會在午夜夢回時分淚流滿面……因為,考研,這2個字承載了太多的東西。     01 考研,是去追求更好人生的機會 From:知乎網友 夏至未至   考研的意義只在于一紙研究生文憑嗎?這個時代勝者為王,人人垂涎翻身洗牌的權利。人人都在歌頌985和211,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努力了卻沒有好去處的人太多了。   成功者尊享盛名,天經地義,可失敗者也是有感情有血肉的啊,他們不該被一棍子打死。他們值得擁有一個追求更好人生的機會。   考研就是這樣的機會——最終的被錄取者,足以換城市,換學歷,換人脈,完成微渺人生的一場小型換血。考研是所有平凡的人,往理想生活飛躍的跳板。   跳板能幫到的人其實不多,獨木橋最終會辜負了大半的千軍萬馬,可是人世間所有心甘情愿的吃苦,都是為了最后從僧多粥少的命運手上,爭到那顆甜蜜的糖。   就為了那顆糖,真的,多苦都認了,都不計較。             02 考研,是咸魚翻身的一條捷徑 From 知乎網友 小方脈   之前,我非常不理解為什么會有人選擇考研,直接工作不好么?你上三年研究生出來找工作,沒準還沒別人工作三年的工資高呢。不過,等自己工作三年后,發現自己真的錯了。   那些考上名校研究生出來的人,能夠很輕松的進入大公司,而這些公司是我畢業時擠破腦袋都進不去的。雖然他們剛工作時的收入沒有工作三年的你高,但是他們的起點以及發展空間要比你廣闊很多。   所以,如果你背景普通,非名校出身,又想一畢業就有一個高起點和廣闊發展前景的話,那么考名校研究生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法。             03 考研,是去做還沒做完的夢 From 知乎網友 見山   我想再用三年時間,靜心學習沉淀;我想體驗專心學術的高校氛圍,遇見一個開明睿智的人生導師;我想接近最終計劃定居的城市;我想再修葺人格,掙到更多競爭的資本。而不是一輩子給人打工。   我想多掙點錢,要知道身邊本科畢業的一些同學畢業只能拿到2000~3000的工資,還要承擔租房,伙食,換季買衣服各種各樣壓力。我的父母都是體力勞動,看著他們日漸老去的身影,眼眶濕潤了。   還有,跟高考時沒去成的學校再續前緣啊。但似乎考研真正的原因,到后來也就模糊了。又或許正是因為自己實在是付出了太多心血與眼淚,才讓這件投入和風險都極高的事,不太能夠被簡單的條條框框給界定。   我至今都記得,查到成績的那天,我對著電腦上高出預期的數字,在宿舍里嚎啕大哭,是真的嚎啕大哭。   太不容易了,將近一年披星戴月的日子,將近一年的前途未卜的日子,考前的切身病痛,考后的情緒崩潰,在那個瞬間都像走馬燈般跑過,霎時腦中只剩兩個字:值得!真的值得!             04 考研,是一種破釜沉舟的精神 From  知乎網友 之何   專業保研6個名額,我是第七。不過幸運的是導員突然打電話通知我有一個華中師范大學的定向保研名額,問我要不要去,去的話直接就走了。   我當然很欣喜,這意味著我不用經歷考研了,不用承擔考不上的風險,可以去實習,去掙錢了。可是,我也有點悲傷和糾結。在我從暑假開始準備考研的兩個多月以來,我每天都很充實滿足開心,很喜歡這樣努力的自己。   如果我去了華師,它和我理想的考研學校在同一座城市。未來三年,我生活在那里,我會不會后悔今日的選擇呢?漫長的人生里,我會不會有一絲絲后悔?后悔自己“在選擇之時,舍難取經易”!   聽聽心底的聲音,我選擇了放棄。導員說,“你跟我說你確定放棄,我就把名額給其他同學了”。“確定”,這也是一種破釜沉舟吧。           2019年的考研人數達到了290萬,較去年增加52萬人,成為近十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不管是抱著什么態度去考研,只愿一切都不負努力。 +10我喜歡

初夏靜月夜,輕風慢吟唱,一輪嫦娥舞婆娑,百花淡淡香。如花似玉的夜晚,如錦如繡的時光,是誰,撥動記憶的琴弦,浸染得生動迷離,晶瑩的淚珠在眼角里流淌?是誰,吹奏往事的洞簫,渲染得如泣如訴,不忍回首翹望?   拈一縷過往,綻一抹心香,讓心靈插上輕盈的翅膀,在夢幻的世界里自由飛翔。曾記得,春風里,相識相知,是共同的愛好聯系在一起,一幅山水墨畫彼此分享;曾記得,夜靜時,銀線滴滴,千般念,萬種情,穿過時空,流轉無限惆悵;曾記得,雪花中,相逢相擁,情在燒,雪在燃,碎玉飛花,豪情萬丈;還曾記得,短暫的邂逅,分別的機場,依依話別,各自流淚,獨自憂傷……   盈一懷纏綿,舞一筆情殤,搖一地相思,添一絲悲涼。不知什么時候喜歡上了獨處,什么時候喜歡上了犁傷。總是喜歡一個人隔屏相望,喜歡一個人步碎月光。也不知什么時候習慣了一杯淡泊,一杯茶香。習慣了回眸你的一個眼神,一個模樣,習慣了回憶你的一句逗笑,一句地老天荒。靜水慢流,流出了片片思闕,花瓣暗香,綻放了遍地芬芳。   剪一段歲月,淀一池凝望,碾碎夢靨,讓思緒停下,不再迷茫。春夏秋冬,花開花落,駒光過隙,白露霜降。過去的時光像流沙,曾經的曾經已滄桑。沒有人能把過去的光陰能挽回,沒有人能讓逝走的故事再輝煌。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愛的故事,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符合想象。留一依戀,存一絲念想,怦然心動時,讓貝殼里所有的砂礪都脫胎為珍珠,閃閃發亮。   鞠一束太陽,灑一地霞光,把思緒變成美麗的詩句另起一行。百靈鳴總在廣袤原野上歌唱,鮮花總是在肥沃的土地上滋潤怒放。云卷云舒,輕舟過處,踏浪而歌,追逐太陽。生命是花草,友誼是甘露,潮起潮落,蒼海桑田,把真誠快樂、幸福平安鎖定你獨有的月亮之上。心燦爛,天蔚藍,歲月靜好。把心鋪開,飽蘸激情,再續寫雋秀詩行……   人生不是贏在獲取,而是贏在放下。放下一粒種子,收獲一棵大樹;放下一處煩惱,收獲一個驚喜;放下一種偏見,獲一種幸福;放下一種執著,收獲一種自在。人生就是一個充滿遺憾的過程。得失之間的比例和心態,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別人是不會懂得。(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人生不能靠心情活著,而要靠心態去生活。學會坦然,你就會在遭遇挫折時收獲一份執著,在獲得成功時保持一份本色;學會坦然,你就學會了勇于面對所有的痛苦;學會了珍惜所有的幸福。學會坦然,就是一種不屈。   無計較之心,心常愉悅;盡心之余,隨緣起止,隨遇而安,心常滿足。人生的許多檔次,不在于外在的包裝,而在于內心的品質;人生的許多境界,不在于跟隨,而在于嘗試;人生的許多尋找,不在于千上萬水,而在于咫尺之間。   人生的痛苦,源于活得太清楚。你會不斷的遇見一些人,也會不停的和一些人說再見,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再回陌生,從臭味相投到分道揚鑣,從相見恨晚到不如不見。   安靜時想想過去一年,會有開心,也會有難過。某某離開,一切的一切都變了。我變的不哭了,該流的眼淚也流干了。只是還會想,如果我們現在還在一起會是怎樣,是不是還是深愛著對方。有些藏在心底的話,并不是故意要去隱瞞,只是,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吶喊。   與其糾結于心,不如看淡,看輕。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不管處境如何,積累自己總是沒錯,或博覽群書思辨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或訓練自己的技能成為專業高手,這些積累會讓你的生命變得有厚度。等到被機會選中那刻,自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開始一點一點釋放自己的能量。如沒有這個積累,哪怕走運也不過是曇花一現,因為根本沒有可以透支的資本。   越來越明白,不要高估自己和任何一個人的關系。能讓你掏心掏肺的人,始終只有那么幾個。有些人一天不聯系兩天不聯系,也就慢慢地失去聯系了,慢慢地變成彼此生活中可有可無的人。別期望所有友誼都能天長地久,能保持聯系,己然不可多得,大浪淘沙,數年后仍無障礙交流的,三五好友,而己。   幸福更像抽筋,說來就來了,讓人迷戀得死去活來,說走卻也就走了,那么的干脆,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甚至連眼淚都來不及落下;痛苦更像狗皮膏藥,就那么緊貼著,蒙上衣服或許別人看不出,卻是時時刻刻緊貼著,每一秒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不是幸福太短,是我們對疼痛太過敏感。   人生少走了彎路,也就錯過了風景,給生命一個微笑的理由吧,別讓自己的心承載太多的負重;給自己一個取暖的方式吧,以風的執念求索,以蓮的姿態恬淡,盈一抹微笑,將歲月打磨成人生枝頭最美的風景。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都曾立志,要做一個怎樣怎樣的人,都曾天真的以為,只要發奮、努力、好好做人,愿望就可以達到。要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發覺,原來,等待著整治我們的,是命運模子,不管愿不愿意,便套將上來擠壓。我們忍著疼痛在夾縫中畸怪地存活下來,同我們原來的樣子,已有著很大的出入。   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給予的好。一開始,感激不盡。可是久了,便習慣了,便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有一天給予你的好少了,你便覺得怨懟。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   昨日漸多,明日愈少,今日還在,不要為成功而努力,要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人生道路上充滿了坎坷,誰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刻,才能體會到無助的含義。堅持走自己的路,不要在乎別人怎么說。無論什么時候,我始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面對一切。   人生最奢侈的擁有是一顆不老的童心,一個生生不息的信念,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永遠牽手的愛人。一個自由的心態,一份安穩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再幸福的人生也有缺憾,再凄涼的人生都有幸福。瀟灑的人生,要學會淡看缺憾,隨緣而動。所謂隨緣,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   屬于自己的風景,那么就從來不曾錯過;不是自己的風景,永遠也都只是路過。天地太大,人太渺小,不是每一道亮麗的風景都能擁有。一輩子,只求有一道令自己流連忘返,不離不棄的風景就已足夠。   有個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這個人,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他能讀懂你,能走進你的心靈深處,能看懂你心里的一切。最懂你的人,總是會一直的在你身邊,默默守護你,不讓你受一點點的委屈。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說許多愛你的話,卻會做許多愛你的事。   很多時候,當下那個我們以為邁不過去的檻,一段時間之后回過頭看其實早就輕松跳過;當下那個我們以為撐不過去的時刻,其實忍著熬著也就自然而然地過去了。所有沒能打敗你的東西,都將使你變得更加強大。時間也是,它沒能打敗你,便會給你救贖。   人生猶如一首歌,音調高低起伏,旋律抑揚頓挫;人生仿佛一本書,寫滿了酸甜苦辣,記錄著喜怒哀樂;人生就像一局棋,布滿了危險,也撒遍了機遇;人生恰似一條路,有山重水復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坦途;人生如同一條河,有時九曲回腸,有時一瀉千里。成敗自清醒,是非一笑過。   把日子過成詩,簡單而精致。學會寬容,讓你的生活沒有煩惱;人生就是一場無止境的漂泊。面對生活中那些觸不及防的意外、突如其來的傷痛、從天而降的災難,相信,只要有愛,就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人生中所有的風雨,一切會變得輕松而釋然。   在這世界上,最能左右自己心境的人其實還是自己。只有能夠真正做到心平氣和,才會叫每一個平淡的日子慢慢地生動起來,才會頭腦清醒地去審視自己,才會把一些名利得失看成過眼云煙。也許一個人,要走過很多的路,經歷過生命中無數突如其來的繁華和蒼涼后,才會變的成熟。 +10我喜歡

《老人與狼》(小小說)                           作者:鄒少林      忽視了,一個傷口的疼痛,只有風打著旋渦,他想回到溫暖里去,卻沒人理睬。   在云南昭通某山區,68歲的曾大爺,居住云南昭通某偏僻山區,因遭子女嫌棄,獨自在山上搭建簡易房子,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而山上經常有野狼出沒。   一天中午,曾大爺帶著獵槍去山上砍柴。發現山坳里有4只狼崽嗷嗷待哺,身邊的母狼已經死亡。于是,曾大爺用自己的上衣包著4只狼崽回家,生火煮粥。估計是狼崽餓壞了,狼崽見到米粥,便狼吞虎咽吃了起來。之后,4只狼崽抱團入睡。    他要通過一個傷口,認識這個他感到驚訝,以后將不斷地感到驚訝的世界。   日復一日,小狼崽逐漸長大,漸漸顯露出狼的野性。可是它們對曾大爺卻十分親熱,常常主動親吻老人。   有一天,曾大爺帶著獵槍去山上砍柴,突然迎面竄出兩只野狼,虎視眈眈。老人立馬拔出獵槍,瞄準野狼,相互對峙。正在此時,老人的4只狼趕到,一起向野狼發起猛攻,一陣撕咬。兩只野狼不敵,而后狼狽逃竄。曾大爺十分感激,抱著4只狼一一親吻。從此,老人的身邊多了4只護衛,再也不用擔心野狼了。   一天早上,老人打開門,發現門前躺著一頭血淋淋的死野豬,老人料想一定是4只狼在山上捕獲的獵物,然后千辛萬苦拖到家,曾大爺不禁激動萬分!   后來,曾大爺在下山途中,突發心臟病,不幸去世。他的4個子女每人湊了一點錢為老人辦喪事。按理說,老人的子女應該哭一哭吧,可是這些不孝子女居然嘻嘻鬧鬧,沒有一點悲傷的氛圍。此時,老人的4只狼趕到,對著死去的老人仰天長嘯,竟然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后來,人們發現在老人的墳墓旁,經常出現4只狼,掛著淚珠,一副悲傷的樣子,久久不忍離開,好像藏著好多哭聲,連烏鴉都不解其義。 +10我喜歡


李雅雯的評價心得陳明杰的推薦評比清單70434郭惠珠的優質推薦評比蔡任婷的推薦評比好物28732
許琬婷最推薦的好物 鄭宛孜的購物開箱清單60536 許良驥種瓜得瓜 樂在其中 (2) (3)高元吟的優質好物推薦 郁怡如的優質推薦評比 楊婷雅竹筍炒臘肉鄭白哲的開箱推薦文天地 陳怡博的優質推薦評比82530 把鞭子先打到自己身上 (2)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68vs4x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